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大众传播法规与伦理

新闻标题切忌断章取义

2019-04-25 06:16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案例一:

最近一段时间,“适度腐败”成了一个热门词汇。

“适度腐败”一次起源于环球时报《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一文。

环球时报社论认为,腐败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根治”,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关键要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中国来说尤其困难。因此,民间要在大道理上理解中国无法在现阶段彻底压制腐败的现实性和客观性,不举国一起坠入痛苦的迷茫。

《环球时报》于5月29日刊载了其总编撰写的“攻坚战”一文。文内称,“中国显然处于腐败的高发期,彻底根治腐败的条件目前不具备”,“腐败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根治’,关键要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并认为,“官方必须以减少腐败作为吏治的最大目标”。其后,腾讯网在转载该文章时,将标题改为《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民众应理解》。

此文一出,经过网络迅速传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腾讯网5月30日发表致歉声明,因改环球时报社评的标题正式道歉。致歉声明全文为:“5月29日,腾讯网新闻频道在转发环球时报评论文章《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时,因改了原文标题导致不必要的误解,造成不良影响,在此向环球时报致歉。”

5月29日环球时报发表社评,标题是“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腾讯网当天转发该文时,将文章标题故意改为“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民众应理解”,误导读者的阅读。这一改了标题的文章通过互联网及微博大量传播,严重影响了环球时报的声誉。

环球时报于30日就此事与腾讯网交涉,腾讯网接受在官方微博和新闻频道首页刊发致歉声明的解决办法。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随后在其微博上说:“在转引时应尊重文章的原意,而不应为了任何目的搞断章取义,希望此事件成为中国所有网络及媒体编辑就这一原则达成共识的契机。”

案例二: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倪萍近日在被记者问到今年的提案时,摆手表示:“不说,不说,我今年就是要当哑巴。”这一“哑巴”说,引起了网友强烈质疑,有的甚至要求她主动请辞。对此,倪萍作了解释,称“从政协会开幕到今天小组讨论,我是一直躲避记者,不管问什么我都说谢谢……”“其中一个男孩问:‘倪萍阿姨你为什么不接受采访’,这时我已跨出了大门,我笑着对他说:‘孩子,你就当我是哑巴吧。’之后我就上小倩的车走了……”

事实上,倪萍不是哑巴,她在会上有发言:《文化产业的建设不能取代文化的建设》。

时候倪萍解释说,以往每年两会期间,记者都曲解了她的意思,所以她今年决定对记者做哑巴,免得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但是记者显然利用了这一句话,随后媒体的报道中,很多标题都定位了在了倪萍今年要当哑巴, 此事在网上也引起了不少风波,很多网友说,倪萍,请不要侮辱哑巴。

案例访谈

“2008影响中国媒体论坛“上关于新闻标题党的访谈。

主持人骆新:现在有很多网站为了增加点击量就不说是谁,在座的也有这样的媒体,我们会搭讪自己的,其实我也很卑鄙,我上网的时候也愿意看一些吸引我的,比如说有两条信息,第一是神七发射成功,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祝贺,另外一条在旁边就有另外一条信息,赵忠祥跟李湘,就连我都会因为这条信息点那条,点开以后才发现无非是赵忠祥说我就是赵忠祥。现在网站最大的新闻误导就是采取各种各样标题的方式,比较正经的新闻旁边还有,对新闻的篡改完全失去了意义。

四川新闻网总经理刘传建:这块在很多网站是比较严重的,但是主流媒体还是比较少。现在互联网的广告收入是以点击率来付费,包括有些广告做文字链也做了很多古怪的,但是如果点击率,我们说句不很负责任的话,咱们作为互联网的媒体要抢点击率的话,你随便发一条新闻都可以让人马上把你点爆,比如某某领导的夜生活,你敢发吗?

主持人骆新:其实就是去视察了,但是你非要起这个古怪的标题。

刘传建:比如说某领导在哪个地方视察,你起个标题,有可能点击上一亿,但是马上接下来就是信誉的问题,但是咱们的特殊情况下很多都是党赋予咱们的一个东西,在商业网上这种多一点,不敢开政治玩笑,开很多商业玩笑。


案例讨论

标题党,原本是一个网络词语,专门用来指网络上那些为了吸引网民眼球,一味地标新立异,用夸张的标题来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信息操纵者。

塔奇曼在《做新闻》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表示,新闻就是人们看世界的一扇窗子,人们从窗子里看到什么,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对于世界和自身所处环境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窗口所反映的世界是否真实,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映内容是否足够全面,足够均衡。因为只有全面均衡,才能让人们看到真实世界的缩略景观。标题党就是通过一个吸引人的窗子引人们走到窗前,但是人们透过窗子会看到什么呢?

1994年8月30日,北爱尔兰各方宣布停火,当时的新闻报道都在强调,停火象征着和平的到来。那一天,路透社的摄影记者罗德韦尔去拍摄照片,他在北爱首府看到一面墙上的标语:“和平来临,是该滚的时候了!”他打算在有人路过的时候拍下该标语,此时,正好有一个小男孩对着墙玩球,他巧妙地捕捉到了这幅画面,随后他把照片寄给路透社。问题的关键是,他把照片进行了修剪,把标语的后半部分,“是该滚的时候了!”给删掉了,于是照片就变成了一个小男孩,在写着“Time for Peace”标语的墙边玩球,编辑在确定了照片上的景象都是真实而非人为以后,向全世界发出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随后被大部分英国报纸放在了头条,与停火报道一同出现。

如果我们把两句话放在一起来看,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英格兰人滚蛋”,这个标语的真实意思是如果想要有和平,英国部队必须撤出北爱尔兰。但是图片进行裁剪以后,人们没有看到全貌,修改后的标语象征着希望,似乎停火就可以带来永久的和平。虽然这张图片呈现的事实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这种有意的裁剪却对真实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我们透过这张新闻图片所构成的这扇窗口,只看到了事实的一半,也因此我们无法了解整个事件的含义,而这一半的事实因为脱离了真实的语境而无法反映事件的全貌。事物本身的意义与它被用来表达什么观点,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就这张照片来看,罗德韦尔对于照片的使用并没有改变标语本身的意义,但这种改编很显然是为了符合读者的期待。

新闻传播自由应该以全面均衡为边界,不能为了某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来对事实进行裁剪,因为裁剪以后的事实很可能会被受众进行另外一种诠释。“可怕的祸患不在部分真理之间的猛烈冲突,而在半部真理的平静压熄。这就是说,只要人们还被迫监听双方,情况就总有希望;而一到人们只偏注一方的时候,错误就会硬化为偏见,而真理由于本身被夸大变成谬误也就不复具有真理的效果。[2]”这里的均衡和全面,意味着我们所提供的信息要能够如实反映我们生活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如果媒体过分强调某一个方面的事实,而忽略其他方面,或者将事实脱离语境而进行从新的编排,那么对于受众掌握真实信息无疑是有损害的。新闻界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决策和报道都没有内在的价值观,而是指在游戏规则内,应做出系统的努力去实现不偏不倚的报道。

上边我们已经提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海量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尽管媒介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但是,受众能够用来消费新闻的时间和精力依然是有限的,信息的极大丰富,给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寻找需要的信息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充斥在人们生活空间中的各种信息,使得他们看世界的窗口不复是那个一览无余的简单世界,而是层层叠叠,纷繁复杂。如果窗口充斥的大量的信息都是无用的垃圾信息,那么人们获得有用信息的可能性就会极大地降低,因为垃圾信息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果他们的窗口里只有某一类人,或者会说某一个阶层、某一群体的生活和新闻,那么他们所了解的世界也将和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产生距离,我们说媒体提供信息对于人们获得自由和自治具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人们从媒体上所获得信息不能够真实地反映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们就会远离媒体。事实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渠道的数量,每一个媒体都在眼睁睁地看着受众的不断流失,他们被新技术细分到各个角落,也因此,媒体需要能够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且使得报道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何才能够抵制煽情主义,保持新闻的均衡,使得严肃新闻在这扇窗口中还能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已经不可能把新闻和市场完全隔绝开来,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并接受了媒体作为企业的商业性质。但是这丝毫不妨碍新闻可以做到均衡,如果我们将信息和娱乐作为另外一个衡量新闻的光谱,任何一个新闻都是在两极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均衡的点来让新闻和娱乐达到最佳比例。报纸编辑戴夫·伯金(Dave Burgin)在谈起如何编辑报纸版面时常说,如果没有一条新闻能够吸引15%的读者,那么一定要保证版面上的新闻丰富到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条想读的新闻。如果可以这样选择新闻版面的内容比例,那么我们就可以保证新闻的代表性和均衡性。

标题党的用意旨在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这种吸引只是短时的,一旦人们阅读了新闻并且没有获得自己期待的内容时,人们就会失去对媒体的信任,久而久之,失去公信力的媒体,就会自食其果。因此,要杜绝在标题上断章取义的做法,给人们一个真实的新闻标题,同时也给人们一个真实的世界。

【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标题党现象,尤其是网络标题党?

2,在拟定新闻标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请你简要回答。

3,简要谈谈网络编辑在修改和引用其他媒体稿件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案例分析

标题党,是指那些以夸张的事实作为标题以期达到吸引眼球目的的新闻,往往标题中所强化的内容在新闻中并未提及,或者只是很不重要的部分,而并非新闻所要表达的主体。

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媒体不得不面临一个日渐缩小的受众市场。受众已经被各种媒体不断瓜分,尽管我们说厚报时代已经到来,但是无论报纸有多厚,人们阅读的时间都是相对稳定的。标题党的作用大概就在于,通过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人们购买报纸,阅读新闻。

今天,媒体的迅速发展已经使得新闻铺天盖地,人们阅读新闻,已经很少会从头到尾地阅读,而是速览,大多数时候,标题就是人们阅读的全部,如果标题不能够指向新闻的主要内容,以及标题本身就存在歧义,那么人们就无法了解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

赫尔顿认为,世上很少有人对报刊引用他们的谈话的准确程度表示满意,同样,那些受到报刊错误报道之害而对其更正表示满意的人也是寥若晨星。较典型的抱怨是:“他们在报纸头版上说我饮酒后开车被拘留了,然后过了两个星期,在第46版上的分类广告旁边刊登一条更正,说没有此事。”[1]如果不把更正放在与错误报道同样显著的位置,就无法挽回影响和恢复名誉。

同样,第一天的重磅新闻在第二天不显著的位置刊登更正信息,又如何能够达到以正视听的效果呢。任何差错对于读者来说都是“真正的”,他都有权要求更正。

另一个可以称作标题党的新闻类型就是过早的预告一些或许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将”如何,“或将如何”,“有望在**实现”等诸如此类的新闻标题。这类新闻并不全是虚假的新闻,仔细观察其内容我们会发现,媒体对于这类新闻报道的思路就是“抢”,要在竞争对手之前发布消息,尽管这些消息并不确切。有时候,被采访人在被一再询问以后,会对于一些规章等的实行做出一个日期上的大概推断,但是这些都是未确定的信息,这是新闻,但是我们认为不适宜用在新闻标题里,因为新闻标题应该反映确定的信息。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在新闻里看到的都是真实的,如果说,明年可能如何如何,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认为明年就会如何。然而媒体对此类新闻的态度,其实仅仅是抢发一条新闻而已,明年的事儿,谁还关心呢?所以,我们将此类新闻也归入标题党的行列。这样的不能够确定且遥遥无期的信息,不适合作为新闻标题出现。


使用说明

本案例适用于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

附录

[1] 【美】赫尔顿,《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刘有源译,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p126。

[2] 【英】约翰. 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p55。